春潮涌动乌海畔,机械轰鸣战犹酣。在海南区西来峰工业园内,总投资3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标杆项目——内蒙古和利集团5.6万吨PAN基原丝及2.8万吨高端碳纤维生产基地建设现场,正上演着新时代的"速度与激情"。
春日攻坚:千人工地奏响"奋进曲"
记者走进占地28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目之所及皆是蓬勃气象:12台塔吊如钢铁巨臂在空中舞动,30余台挖掘机、混凝土泵车穿梭作业,1500余名建设者正在为1#碳化车间最后调试冲刺。车间内,长达200米的连续碳化生产线已进入试运行,银灰色的碳纤维原丝在高温设备中完成华丽蜕变。
"这条生产线每小时可产出300公斤T800级碳纤维,强度达到钢铁的7倍,重量却只有四分之一。"项目总工程师指着智能化控制屏介绍,全产线搭载了5G+工业互联网系统,从原丝投料到成品包装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科技赋能:破解"黑黄金"量产密码
作为国家战略新材料,碳纤维素有"黑色黄金"之称。和利集团此次布局的PAN基碳纤维项目,直指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等高端领域:
技术突破:采用自主研发的干喷湿纺工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产能规模:建成后原丝产能占全国总产量15%,高端碳纤维市场占有率预计达20%
产业链延伸:规划建设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吸引下游企业形成百亿集群
在3#车间施工现场,记者看到直径18米的巨型氧化炉正在吊装。"这是国内首台套超大型碳化设备,可将生产成本降低30%。"技术负责人透露,项目已申请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60%。
建设时序:三年蓝图化为"实景图"
"目前已完成投资6亿元,较原计划提前两个月。"项目总经理助理刘小东表示,1#车间即将在2024年底试产,首批产品已接到航天科技集团的订单。二期工程将建设全球单体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装置,预计2026年实现全产业链贯通。
乘数效应: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这个被列入自治区重点产业规划的项目,正在释放多重红利:
经济增量:达产后年产值22亿元,贡献税收2.3亿元
就业带动:直接创造800个技术岗位,间接拉动物流、服务等就业2000人
产业升级:推动乌海市从传统煤化工向新材料产业转型
技术溢出: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共建碳材料研究院,培养本土技术团队
在项目人才公寓建设区,电工张师傅边敷设电缆边告诉记者:"以前在煤矿下井,现在转型搞新材料,月收入涨了2000元,还学到了智能化设备操作技术。"
未来图景:打造西北新材料"产业地标"
站在观景平台俯瞰,连片的钢结构厂房在贺兰山下铺展,运载特种设备的车队在园区主干道绵延不绝。海南区发改委负责人用"三个跨越"描绘发展前景:
从基础原料到尖端材料的跨越:打破高端碳纤维进口依赖
从单一项目到产业集群的跨越:吸引20家上下游企业入驻
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跨越: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4.5%
随着首辆满载碳纤维制品的货车将于明年春季驶出园区,这条贯通"原丝-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产业链,正为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这片春意盎然的热土上,一幅"黑金"铺就的产业宏图渐次展开。

五星经纪人/

一星经纪人/琼山区

五星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