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候风险导向下的空间治理创新
作为典型的热带滨海城市,海口直面台风、暴雨、高温等多重气候挑战。通过划定红(台风风暴潮禁建区)、黄(内涝限制开发区)、绿(生态缓冲区)三级风险管控带,将气候要素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这种分区策略既保障了海南中心等地标项目在安全区域落地,又通过5条通风廊道串联五源河、南渡江水系,使城市热岛效应降低2-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74个口袋公园和100亩新增红树林构成的微型湿地网络,在2024年台风摩羯期间成功吸纳超30万立方米降水。
二、大应急体系的协同作战效能
海口建立的早午晚三会商预警机制,实现了气象、应急、水务等部门的分钟级响应。这套系统在应对摩羯台风时展现出惊人效率:48小时预判风暴路径,3小时内完成13.81万人转移,创下零重大工程险情纪录。其核心在于构建了市-区-镇-户四级责任链,通过网格化包保确保预警直达末梢。荣山寮社区更将传统渔排观测与现代气象站数据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气象哨。
三、气候适应型社区的全球样本
北港岛与荣山寮的转型实践,为海岸带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基础设施韧性化:北港岛4.5公里防潮堤采用生态工法,堤身种植红海榄等耐盐植物,既消浪又固碳
产业气候适配:荣山寮将低洼地带改造为雨水花园,配套发展潜水培训等亲水产业,灾后4天即恢复运营
生态价值转化:两社区通过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途径,使红树林保护年收益提升超200%
在2024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这种政府主导-社区创新-市场反哺的模式引发广泛关注。正如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薄毅所言:我们正证明气候适应不是发展的枷锁,而是产业升级的跳板。
向海而生的智慧
海口以功能分区为基的实践,重新定义了热带滨海城市的发展哲学。当气候风险区划成为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当口袋公园既降温又储能,这座城市正在书写人与自然的新型契约。其经验表明:唯有将气候基因植入城市DNA,才能真正实现《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

皇冠经纪人/龙华区

一星经纪人/琼山区

H4/美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