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满载物料的运输车辆穿梭于海口国家高新区内。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这里正以跨区域产业协作和开放创新为引擎,加速打造先进制造业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新高地。其中,广东海南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园(粤琼产业园)的蓬勃建设,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
粤琼共建:产业跨海“链”动自贸港机遇
走进粤琼产业园,康佳(海南)装备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已现雏形,10栋标准化厂房主体封顶,智能医疗装备、锂电池包等高端生产线即将在此落地。“海南自贸港‘双15%’税收优惠叠加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封关后的巨大潜力。”康佳项目负责人黄文莘表示,企业将广东成熟的产业链与海南政策优势结合,计划2026年底投产,预计年产值达4.4亿元。目前,广东已有数十家上下游企业被纳入合作生态圈。
产业园的“磁场效应”持续释放:截至2024年初,园区累计引入企业361家,落地产业项目49个,总投资超119亿元。其中,59次赴粤招商促成47家企业签约,总投资93亿元,176家广东重点企业被纳入储备库。海南长春花药业等企业已率先投产,其新建的原料药车间正开足马力,并计划延伸至长春花种植、医药旅游等全产业链布局。“自贸港政策让药品进出口更便捷,我们正加速布局离岸贸易和新药研发。”公司总经理王小力说。
沪琼联动:创新“飞地”激活科创生态
跨区域协作的版图不止于粤港澳大湾区。海口国家高新区与上海张江集团共建的“双向孵化器”,开创了“上海研发+海南转化”的协同模式。复旦大学药学院与延安医药联合成立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近期揭牌,推动创新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同时,园区计划在美安总部中心扩建升级孵化载体,吸引更多上海科技企业落地。
在医疗器械领域,海南苏生生物成为区域协作的典范。其从瑞士引进的“聚酯胶原骨修复材料”通过“乐城研用+海口生产”模式,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化国际创新器械。“产品三季度将在海口量产,未来还将引入更多骨科高端器械。”董事长曾胜透露。这一模式已促成科赛拉等药械产品本地化生产,并推动磷酸芦可替尼乳膏等新药进入上市申请阶段,标志着“境外引进-特许使用-本地生产”的闭环逐渐成型。
封关冲刺:开放红利催生产业新图景
随着海南全岛封关运作临近,海口国家高新区正成为境内外企业布局的热土。园区管委会提出2025年目标:粤琼产业园再引200家企业、新增投资20亿元;深化与上海张江的“飞地经济”合作,推动双向孵化器扩容升级;重点对接境外药械企业,加速国际先进产品“乐城研用+海口生产”转化。
“自贸港政策与区域协作的叠加,让园区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聚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为海南封关后打造全球资源配置新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从粤琼共建的制造业集群,到沪琼联动的创新生态,再到乐城与海口的药械协同,海口国家高新区正以跨区域协作重塑产业版图。在自贸港政策与开放机遇的双重驱动下,这片热土将持续释放“强磁场”效应,书写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海南篇章。

三星经纪人/龙华区

五星经纪人/龙华区

二星经纪人/龙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