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宅基地管理新政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围绕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土地制度等领域推出一揽子改革措施。其中,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项政策突破尤为引人注目,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
一、宅基地盘活:释放农村沉睡资产价值
针对农村宅基地长期存在的闲置低效问题,《规划》首次明确“允许农户合法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这一政策突破为农民资产增值提供了三大路径:
1、城乡要素流动:鼓励城市资本与农村闲置宅基地结合,发展民宿、康养、文创等新业态,推动“市民下乡”与“农民进城”双向互动;
2、集体经济造血:支持村集体以宅基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参与乡村旅游、仓储物流等经营性项目,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3、金融赋能创新:为后续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铺路,破解农村融资难题。
据测算,全国农村闲置宅基地超3000万亩,若激活10%即能撬动万亿级市场,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
二、土地制度攻坚:构建城乡统一要素市场
《规划》同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重点突破三大机制:
1、市场化定价体系:建立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的交易规则,允许县域内工业、商业等经营性项目直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2、收益分配机制:明确土地增值收益在政府、集体、农民间的分配比例,确保农民获得不低于50%的净收益;
3、跨区域统筹机制:试点跨村域建设用地指标调剂,破解“有项目无指标”“有指标无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此项改革预计每年可释放超200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县域产业升级提供低成本空间载体。
三、增收组合拳:县域经济与就业服务双轮驱动
除土地制度改革外,《规划》构建了“产业+就业+社保”三位一体的增收体系:
壮大县域产业链: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县域梯度转移,引导每个县培育1-2个特色产业集群(如农产品加工、新能源配套);
职业技能赋能:支持涉农高校联合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重点培养电商运营、智能农机操作等新职业人才;
社会保障兜底:2025年前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统一,基础养老金年均增长5%以上,筑牢防返贫防线。
数据显示,县域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本地就业率提升0.3%,预计到2030年将新增县域就业岗位超800万个。
四、改革深意:从“输血”到“造血”的范式转变
此次政策调整凸显三大战略转向:
1、从资源管控到资产激活:通过宅基地市场化配置,将“死资产”转化为“活资本”;
2、从单向扶持到双向循环: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发展格局;
3、从短期扶贫到长效增收:通过土地权益保障、技能提升和产业嵌入,建立农民增收内生机制。
随着改革落地,预计到2030年,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将从目前不足3%提升至10%,城乡收入倍差缩小至2.3倍以下,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规划》的出台,不仅是对农村土地制度的重大创新,更是以系统性改革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之举。通过唤醒沉睡资源、重构城乡关系,中国乡村振兴正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星经纪人/龙华区

一星经纪人/龙华区

五星经纪人/